日出“雾凇”真奇妙

版主: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

回复
辽宁王忠新
帖子: 251
注册时间: 周六 12月 17, 2016 6:36 am

日出“雾凇”真奇妙

帖子 辽宁王忠新 »

日出“雾凇”真奇妙  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,大约都拍过日出,但您拍过高原日出,拍过大海日出,拍过雪山日出,拍过草原日出,或许,您拍摄过无数次的日出,可您拍摄过“雾凇”之中看日出吗?您有过“雾凇”丛中拍日出的奇妙感吗? 1.“雾凇之都”雾凇美。说雾凇,吉林市当之无愧为“雾凇之都”。而吉林市敢在雾凇世界称王称都,底气在于其有三个得天独厚: 一有零下20—25℃的严寒,因不达这个低温,就难以形成松花江上的雾凇。 二有零上4℃以上的江水,从丰满大坝流出。严寒严酷地冰封了江河,唯独吉林市严寒中却有大江奔流。 三有几十公里江岸的垂柳依依,这是杨柳中的垂柳,别名水柳、垂丝柳、垂枝柳,枝细长下垂。在东北能天然形成几十公里的中国原生垂柳,这不是个罕见? 如此这般,30多公里大江,热气腾腾的笼罩在云雾之中;生成的“粒状雾凇”格外蓬松;再配上软软的、长长的江堤垂柳,这“树挂”将江岸垂柳装扮的银装素裹,就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,最为绵延的雾凇奇观。 2.蒸腾江面红日红。由于浓雾的能见度较差,透视性不好,不适合拍摄。但在这形成雾凇的独有环境拍日出,它有4个不凡: 一是有大光源的大雾。通常的江河湖泊上出现雾气,这雾气都不很厚,有的薄如轻纱,有的堆如锦被。特别是大江东去,很少看到雾漫大江。而松花江的大江浩荡,在江面上这样一派热气腾腾,形成的雾锁大江,那雾气高达上百米,将过江拱梁式过江大桥的拱顶吞没。 一般浓雾太大,往往透视性不好,甚至进入黑暗。但在雾凇大雾里拍摄,一个最大的不同,就是有大面积的明亮光源,那就是朝阳初升。这有大光源的雾,就明亮轻曼。 二是饱和状态的大雾。松花江江面蒸腾起的,这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的雾气弥漫,大大减弱了日出的光线。摄影照明光线有直射光和散射光之分,直射光为硬光、散射光为软光。散射光为发光面积较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,朝阳发射的硬光经大雾遮挡,就变成了散射光,这更有利于摄影表现日出,更能让拍摄日出的时间更长点,并有利于借助大雾营造神秘的氛围。 三是凸显红日的大雾。典型的散射光是天空光,由于光子在大雾里,与悬浮在大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相互碰撞,使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,而向不同角度散射,散射光的特征是光线软,没有明显的投影。而由朝阳在雾气中产生的折射光,让拍摄的红日很柔和,甚至带点朦胧感,让日出的红色分外的红。 四是隐去杂乱的大雾。上百米的大雾弥漫,将一般的物体都遮挡吞没,将隐映山峦只露出曲线,让雾中升起的红日,更具山水画的效果。 3.雾凇衬托凸显日。通常拍摄日出,很少能有前景衬托。即使人为的摆个物件当前景,也显得很不自然,片面追求前景的装饰美,会破坏画面的统一,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现的主体。 而在雾凇丛里拍日出,以雾凇置于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为前景,则能产生三个效果: 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,更衬托出红日的壮美; 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,更使拍摄的红日有层次感,还能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,更凸显出红日的韵味无穷。 人们看日出,视觉是感觉不到前景的。但利用相机镜头的前景,则用光学特性制造一个兴趣中心。也就是说,相机镜头要积极表现视觉,但又必须积极创造视觉。在前景衬托下有了中心画面, 当然会引起人的注意。一个摄影师,应学会镜头与眼睛的结合,把眼睛的感受和镜头的表现天衣无缝地曝光在底片上, 摄影就好看了。 4.雾凇拍日抓时机。赏花,去的太早,花未开;去的太晚,花谢了。所以,无论干什么,都要把握时机。 雾凇丛中拍摄日出,更要注意把握时机。因红日初升之时,往往就是气温升高之时,通常也是雾凇散落之时,还是江雾消散之时。为此,雾凇丛里拍日出,必须把握时机抓紧拍摄。否则,江面很快就云雾消散,雾凇很快就飞雪飘飘。 所以,雾凇丛里拍日出,不能去的太早,太早了那严寒是真难耐。也不能去的太晚,太晚了,不仅“残花败柳”不足以表现,更是红日太明亮了,也不好表现。最好的时机,就在早晨7-8点之间,为最佳时机。 (这是忠新2020年春节,在吉林市拍摄的一组图片。)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