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“武汉防疫战”送“军粮”:中国作协应该在行动!

版主: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

回复
辽宁王忠新
帖子: 251
注册时间: 周六 12月 17, 2016 6:36 am

为“武汉防疫战”送“军粮”:中国作协应该在行动!

帖子 辽宁王忠新 »

为“武汉防疫战”送“军粮”:中国作协应该在行动!  已有近4万医护人员驰援“武汉防疫战”,这是共和国前所未有的医疗驰援,在这样的防疫大战面前,中国作协不能作壁上观,应积极批判文坛的丑恶现象,应积极创造精神食粮,应积极为防疫大战擂动战鼓!或者说,中国作协应该有行动,中国作协应该在行动!中国作协至少有4点可行动! 1.应积极批判文坛的丑恶现象。当举国驰援“武汉防疫”大战,这本来能激发创作激情,作家与人民共患难。可看看湖北省作协前主席方方在干什么?她在专门写给别人看的“武汉日记”,专注于发布道听途说,又恶意影射的内容! 当然,我们不否认文学艺术要坚持批评和批判,但批评和批判绝不是污蔑歪曲。作为湖北省作协前主席的方方,在“武汉日记”中只字不提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慷慨奔赴武汉前线的白衣战士,也看不到武汉人民的奋勇不屈……,这个“武汉日记”的记载,就绝对有失偏颇。这样的“武汉日记”描绘武汉,只能制造更大恐慌! 新任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又在做什么呢?他口述一篇文章《我的心是乱的,现在没法写作》,“本来确实打算写点东西,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。”他已经变成一位精神上完全垮掉的人。每天坐困愁城,除了吃菜,就是疑神疑鬼,听任恐惧像慢慢涨起来的潮水把自己淹没。 在湖北为防疫大战做出重大牺牲之时,云南省昭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一首题为《仰望天空》的诗歌,污蔑湖北人,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和批评。 文学艺术的创作权,实际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权,但这种话语权长期被公知精英垄断,既不表现人民,也不替人民发声,中国作协对这种丑恶现象必须及时批判,必须深刻批判。 2.应积极组织人民为主体的创作活动。举国驰援“武汉防疫战”,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,但为“武汉防疫战”提供精神食粮,中国作协责无旁贷。但必须跳出以往就“东北振兴”、“98抗洪”、“汶川地震”等组织作家写作的模式,作家走马观花,蜻蜓点水的采访,根本写不出像样的东西,时效性也差,基本是“喝凉水拿筷子—摆设”。 这次中国作协要动员参战的将士记录生活,进行创作,要像周代的采诗之官摇着木铎,迅速深入民间收集来自火线,来自基层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。 3.积极总结“武汉防疫战”的文学现象。最危急的时刻,才有最高昂的战歌!在举国体制的“武汉防疫战”,从基层创作出大量感人的文学作品,人民文学在凝聚人心,人民文学在激励作战,人民文学没有缺席“武汉防疫战”! 阅读浙医二院消化内科的护士长吕敏芳创作的《我把最小的“娃”送上了战场》,让人就像在圣洁和神圣面前,你只能被对照,只能被洗礼,你不敢站在局外,也不敢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。而且。类似的作品大量从继承中涌现。 那么,对武汉防疫大战中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,中国作协的重要使命,不应该坚持从群众来,到群众中去,紧密结合贯彻“北京文谈会”的精神,积极进行总结提炼,以更好地指导群众性的文学艺术创作。 4.积极开展专题文学作品评奖。自改开以来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评奖,那是多如牛毛。奖没少评,可好作品没传下来几个。而这些奖基本都文学艺术的在圈内人中评,真正对基层创作的评比,真正就重大事件创作专题的评比,几乎没有。文学艺术的评奖,简直成了“黄鼠狼下豆鼠—一辈不如一辈”。 为此,中国作协必须改变这种评奖现象,而且,就从“武汉防疫战”改起,对“武汉防疫战”中产生的文学作品,中国作协不能任其自生自灭,应积极组织一个围绕有关防疫战的文学作品评比,重点从群众创作中遴选,让全国人民公开参与评比! 要让《我把最小的“娃”送上了战场》之类的作品登堂入户,要让吕敏芳这样的基层创作者成为被评比的主角,要让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获奖!《我把最小的“娃”送上了战场》,就这一句,就是诗眼,就是诗魂,就是诗意,就是经典,就是号角,就是诗歌创作的方向! 总之,自改开以来,文学艺术长期将工农兵排斥在外的局面必须打破,“人民文学”的金字招牌必须擦亮! (文中配图。摘自网络,特此鸣谢。)
回复